“整个行业都沸腾了,朋友圈里做债的都在刷屏‘重大利好’、‘有史以来最大力度政策松绑’等等,好像行业要迎来一轮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。”3月1日期正式启动的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及企业债券注册制后,有债券从业人士对记者如此描述该政策发布后的行业反应。
不过,3月2日,记者与业内一些从业人士交流发现,不少人对此并不那么乐观,甚至有人表示“没什么影响”。一部分认为是基于发债程序放松而言认为“本来也是注册审核,真超了40%可能还有窗口指导。”更多的人则从市场资金风险偏好的角度指出,主要仍是大企业、优质企业受益,这些企业本来也不缺资金,现在的松绑政策都只会加剧分化。
“与2015、2016年那一波政策松绑之后的全市场受益情况不同,在经历了2017、2018年的去杠杆和债券违约潮之后,资金的风险偏好已经明显收紧,即使有再多的资金,也不会去碰资质不好的主体了。”一位债券市场人士对记者称。
审批流程简化、债券市场容量增加
有金融机构人士对此次债券政策松绑表示“上游防洪、下游开闸。”上游放洪,意指当前货币市场宽松的政策之下,向市场输入了大量资金,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裕。
今年以来的,央行通过多种管道足额投放资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首先是通过OMO+MLF累计向市场投放3万亿资金,并下调7天、14天OMO和1年期MLF利率10bp分别至2.40%、2.55%和3.15%。其次推出一系列结构性工具加大定向调控力度,重点是防疫专项再贷款+财政贴息;再贷款、再贴现;以及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等。
种种举措之下,整个市场资金非常充裕,央行继续回笼流动性,隔夜利率维持“1时代”,存单发行量升价降。
在这一背景下,市场迎来了新证券法,率先对债券发行实施注册制。在当前疫情之下,全国经济和企业受到冲击,政策重心倾向于维持经济和就业的稳定,而债券作为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,本身是企业的财务工具,在缓解企业资金流方面相比于股权等融资方式更为快速、有效,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。
此次实施的新证券法中变化中最核心的影响在于,删去了“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,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”的规定,有利于质地较好的轻资产公司发行公司债券;删去了“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”的规定,将负债结构的决定权交给筹资公司自身。
对于发债的主要企业城投公司以及房地产公司而言,确实存在一批企业过去几年中发债额度已经接近监管极限,此次放开这一红线,无疑会增加整个债券市场的容量,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,会新引入一批新的资产。
影响或有限 将加剧分化
从政策上来看确实是实质性的放松,对市场无疑会产生利好影响,据记者了解,一些从业机构和人员也立马因此活跃了起来,积极准备筹建新的团队,以期待新一轮市场“爆发”。
资金充裕,政策松绑,似乎万事俱备,债市确实会迎来新一轮的大牛市吗?
另一部分人看起来不那么乐观。上海地区多家券商债券发行人士对记者表示,影响不大,“债券整个发行环节,有很多很多部分,不是其中哪一个环节放开了就可以大幅利好。”有人表示。
另有人士则对被视作最核心的松绑条款即删去“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”的规定的效果态度谨慎,“真的超过了40%,也可能会有窗口指导,还需要等进一步的细则。”
而对于审批和受理程序上的简化能带来多大实质改变也尚待观察,甚至有人对于企业债注册制的解读为较之以前更为严格,其逻辑是,新规中,虽说“取消企业债券申报中的省级转报环节”,但规定“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,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对募投项目出具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法规制度和产业政策的专项意见,并承担相应责任”,并由此认为,原有的政策规定中,除了转报,其他要求保留,与此同时增加了省级发改委审批环节和责任。
更多的谨慎态度则是来自于资金的态度,事实上,目前整个市场格局就是处于资金充裕、资产荒的状态中,所有的政策松绑效果似乎都是在加剧两极分化,好的发行主体不缺钱,差的发行主体钱再多也融不到。
”那些资质较差的,本来也有发行渠道,公募债不够资格的还可以发私募债,关键是没人买,并不是没有渠道发”上述债券发行人士表示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1月底,企业债萎缩到不足3万亿,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0.8万亿(包括公开和定向);公司债10万亿余额(包括公开和私募)。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