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经常有人会这样问:工作和生活,哪个更重要?如果你要舍弃一方,你会舍弃哪个? 在张建平教授看来,这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,都是不可丢弃的部分。我们所能做的,是去兼顾它们,至于兼顾多少,能否实现平衡,应根据个人情况来定,更应随着年龄的增长,顺时做出改变。 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主任。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殖免疫学和围产医学,尤其致力于复发性流产、试管婴儿多次失败及不明原因不孕的研究和诊疗工作。 ★ 立志学医,误闯妇产科界 年轻时,张教授曾跟随乡里的郎中学过三年中医,这段经历,让他对医生这一救死扶伤的职业产生了浓厚的感情,在填报大学志愿时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。 ★ 潜心研究,坚持必有所获 1998年,上海仁济医院林其德教授组织了全国第一届生殖免疫学习班,参与其中的张教授受到了极大启发,并找到了自己理想中可为之终生奋斗的领域——复发性流产。 当时开展这项研究,没有一个无菌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愿意跟着做,我们四处求人,最后还是在一个儿科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帮助下做起来的。 ★ 传经授宝,累并快乐着 平日里,张教授除了一周两次的门诊,科研实验的教学指导,行政事务的处理等,周末他还会进行全国的讲学及培训。 张建平教授摄影作品 由于工作的原因,张教授经常全国甚至全世界地跑,走的地方多了,就想把那些风光景致、人物故事记录下来,而相片是不错的形式。 ★ 爱旅游,增加人生阅历 张建平教授在旅途中 在清迈,有一个叫长颈族的少数民族,在女孩五六岁的时候,会往她们的脖子套铜圈,一年套一个,套的多了,脖子便被拉得越长。 究其历史缘由,一说当地有很多野生动物,不仅是脖子,他们还会将铜圈套在脚上,为的就是防止野兽的攻击。再有就是,当地的族人不想把女人嫁到别的地方去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套住她们。
“真枪实弹,这种准度还行吧。”这话来自张教授的朋友圈,配图所见,他英姿勃发,持枪瞄靶,环环正中靶心。 曾经,为了一睹严冬长白山天池的景致,他顶着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,铆足了劲,奋力攀爬; 曾经,为了拍摄野生动物,他徒步行走于危险重重的肯尼亚大草原上,将鳄鱼、秃鹫、河马、狒狒、蜥蜴……一一揽入他的镜头; 曾经,他坐着热气球,俯瞰万丈高空下的山河美景; 曾经,他开着卡丁车,翻山越岭去探险……这样的人生,如何能谓之不精彩! 原文刊于《健康养生》杂志2019年第3期
2019年《健康养生》杂志订阅~ ?点击阅读杂志 ?长按二维码订阅 编辑:SOLA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
“就我个人,50岁之前,生活会更多地将就工作;50岁之后,开始慢慢平衡生活和工作;到了60岁,生活的比重会更多一些。”
寥寥数语,听似简单,做起来却不易。
在业界里,流传着一句话:“看习惯性流产,找张建平!”
从医三十六载,张教授已成为妇产科界的医术权威,在生殖免疫和围产医学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。可谁能想到,这名声斐然的妇产科专家,其最初学医的志向却不在妇产科领域。
1983年毕业,张教授以高分成绩留校。彼时,恰逢国家实行计划经济,工作包分配,便被分配到了妇产科。
“那会,人们的思想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,女患者瞧见你一个男医生,难免心生尴尬、抗拒。”张教授告诉记者,当时他心里也不太乐意,想着通过报考研究生转科室。但当时带研究生的教授只有三个,一个内分泌科,一个肿瘤科,一个产科,综合各种考虑,命中注定般的,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产科。
从零开始,张教授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医学研究文献资料,潜心钻研各种病例,开始复发性流产的科研和临床工作。但问题又来了,“有方法,但没技术,没人力,没资源,这不过是纸上谈兵”。
回忆当时,有一件事让张教授印象最为深刻:
通过张教授坚持不懈的努力,研究最终成功了。如今,这套治疗习惯性流产的常规疗法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,并为很多医院所采用。
很多时候,他一个周末就得飞两个省,忙起来,三个省也是有过的。
当记者问,这般“空中飞人”的生活,不累吗?张教授浅笑道:“累,但很有成就感,或许应了大家常说的那句话‘累并快乐着’。”遗憾的是,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,所能做的事也比较有限。“但还是希望,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,力所能及地为大家做点事。”
小兴趣,小爱好,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,张教授也不例外。
★ 爱摄影,记录人生足迹
所以,每到外地参加讲座或交流会,张教授都带上相机,工作完,有时间,他都会到附近走走,一边看一边拍。
张教授喜欢自然,在其拍摄的作品中,有花鸟,有草木,有连绵起伏的高山雪原,也有碧波荡漾的湖光美景。
张教授说,他拍照时,更多是抱着一种“拍好了,很开心;拍不好,下次换个角度再继续”的心态。“专业的摄影师,会为了抓拍一张照片,蹲守几小时,甚至几天。但我很随意,遇到适合的人物、场景,架起相机就来上一张,遇不到也不介怀。”
除了记录生活,对张教授来说,摄影还有一个好处。“平日里忙,没时间运动,借着拍照的机会,督促自己多走走路,活动活动筋骨,也算是一种折中的锻炼吧。”而且,人上了年纪,更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不然日子未免太过枯燥无味。
张教授爱旅游。传道授业十余载,我国各个省市,世界七大洲、五大洋,都有张教授留下的足迹:川藏交界的雅拉雪山,张掖的七彩丹霞,丽江的白水河,日本的鹈户神宫,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……
张教授还跟记者分享了他在旅游途中的一次所见所闻:
不走出去,你或许还不知道,有这样一个民族,有这样一个传统,有这样一个传说。
张教授告诉记者,走过的地方越多,看到的人和事越多,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加开阔,才会发现,原来这个世界是这般丰富多彩,生活是这般生动有趣。
张教授爱挑战,爱新鲜、新奇的事物。
今年1月过后,张教授正式迈入“花甲之年”,谈及60岁之后的人生规划,他回答:“除了会继续留院工作,慢慢地,也会把重心更多偏向生活。”
具体如何规划,他没有明言。在他看来,生活并不是某一种固化的模式,不应追求千篇一律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轨迹,只要是正能量的、阳光的、积极向上的,对健康都有好处。
但有一点,张教授尤为强调:人虽然老了,但思想千万不能固化。
以饮食为例,一盘从未见过的菜摆上桌,有些人会带着好奇去尝鲜,但有些人,筷子都还没提起,抵触之心就来了。“合不合口味,总要尝过才知道吧。”同样,对于身边的新鲜人、新鲜事,不去接触和了解,故步自封,留守原地,最后不过是落得孤单一人,难免无趣。
张教授常建议,老年人要多与年轻人接触。年轻人阳光的心态、蓬勃的朝气是会感染的,相处久了,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年轻有朝气。